人物
时段
朝代
诗文库 正文
淮南王长 西汉 · 薄昭
 出处:全汉文 卷十四
窃闻大王刚直而勇,慈惠而厚,贞信多断,是天以圣人之资奉大王也甚盛,不可不察。
大王所行,不称天资。
皇帝初即位,易侯邑在淮南者,大王不肯。
皇帝卒易之,使大王得三县之实,甚厚。
大王以未尝与皇帝相见,求入朝见,未毕昆弟之欢,而杀列侯以自为名。
皇帝不使吏与其间,赦大王,甚厚。
汉法,二千石缺,辄言汉补,大王逐汉所置,而请自置相、二千石
皇帝骫天下正法而许大王,甚厚。
大王欲属国为布衣,守冢真定
皇帝不许,使大王毋失南面之尊,甚厚。
大王宜日夜奉法度,修贡职,以称皇帝之厚德
今乃轻言恣行,以负谤于天下,甚非计也。
大王以千里为宅居,以万民为臣妾,此高皇帝厚德也。
高帝蒙霜露,沫风雨,赴矢石,野战攻城,身被创痍,以为子孙成万世之业,艰难危苦甚矣。
大王不思先帝之艰苦,日夜怵惕,修身正行,养牺牲,丰洁粢盛,奉祭祀,以无忘先之功德,而欲属国为布衣,甚过。
且夫贪让国土之名,轻废先帝之业,不可以言孝。
父为之基,而不能守,不贤。
不求守长陵而求之真定,先母后父,不谊。
数逆天子之令,不顺。
节行以高兄,无礼。
幸臣有罪,大者立断,小者肉刑,不仁。
贵布衣一剑之任,贱王侯之位,不知。
不好学问大道,触情妄行,不祥。
此八者,危亡之路也,而大王行之,弃南面之位,奋诸、贲之勇,常出入危亡之路,臣之所见,高皇帝之神必不庙食于大王之手,明白。
昔者,周公管叔,放蔡叔,以安周;
齐桓杀其弟,以反国;
秦始皇杀两弟,迁其母,以安秦;
顷王亡代,高帝夺之国,以便事;
济北举兵,皇帝诛之,以安汉
故周、齐行之于古,秦、汉用之于今,大王不察古今之所以安国便事,而欲以亲戚之意望于太上,不可得也。
亡之诸侯,游宦事人,及舍匿者,论皆有法。
其在王所,吏主者坐。
今诸侯子为吏者,御史主;
为军吏者,中尉主;
客出入殿门者,卫尉大行主;
诸从蛮夷来归谊及以亡名数自占者,内史县令主。
相欲委下吏,无与其祸,不可得也。
王若不改,汉系大王邸,论相以下,为之奈何?
夫堕父大业,退为布衣所哀,幸臣皆伏法而诛,为天下笑,以羞先帝之德,甚为大王不取也。
宜急改操易行,上书谢罪,曰:「臣不幸早失先帝,少孤,吕氏之世,未尝忘死。
陛下即位,臣怙恩德骄盈,行多不轨。
追念罪过,恐惧,伏地待诛不敢起」。
皇帝闻之必喜,大王昆弟欢欣于上,群臣皆得延寿于下;
上下得宜,海内常安
愿孰计而疾行之。
行之有疑,祸如发矢,不可追已(《汉书·淮南厉王长传》:厉王归国益恣,文帝重自切责之。时帝舅薄昭将军,尊重,上令厉王书,谏数之。)
黄海华见惠米缆并告以楼宣献有此诗因检得楼集次韵奉谢乙丑 清 · 何绍基
 出处:东洲草堂诗钞卷二十七
平生燕市工说饼,十载回思京味永。
长沙重米不重,稻田万顷龙鳞整。
昨夜朔风吹弱缆,片帆界破重湖鉴。
舟中携有缆成团,粉米为之供煮啖。
满头星星不可拔,妒尔银丝白胜发。
君诚耆此当继馈,日听乡船橹呕轧(来书语意。)
鄂垣味旨且丰,况饶珍品来江东
此物淡妙出蔡甸,文理纠盘如緎总。
笑我何曾辨五谷,却厌肥甘防腊毒。
几时五老会消寒顷王敬丈书来,问及五老消寒之集。),来岁七旬当食肉。
思诒瓮叟勤盐齑,咀冰嚼雪句转奇。
文章风义如攻愧,一饱欣然献此诗。
论不当讲和劄子绍兴八年十一月三日 宋 · 曾开
 出处:全宋文卷二八六九、《三朝北盟会编》卷一八五、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》卷一二三、《中兴两朝圣政》卷二四、《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》卷二○
臣闻越王勾践因夫之败,栖于会稽,切齿忿惋,不忘报复。
虽卑辞厚礼,臣妾于吴,奉币贷,外示衰弱,然劳身焦思,坐卧尝胆,折节下士,阴为兵备二十有二年
乘吴之隙,一举而灭之,会诸侯而致贡于周,横行江淮,号称霸主。
此无他,坚大志而谋先定故也。
楚地方千里,带甲百万,战胜攻取,尝雄于诸侯,而惑于张仪之言,贪商于之地,东绝强齐之好,西受暴秦之欺,怀王入关而不归,顷王逃归而不耻,甘心侵侮,日益颠错,土地蹙削,国祚衰微,终至并吞,取笑后世。
此无他,贪近利而忘远图故也。
今女真之于国家,有秦人欺楚之势;
而我之待彼也,无越人报吴之心。
信其诡谋,侥倖讲和,稽之前古为可忧,考之今事为难信。
而朝廷不思有以伐其谋,方且忘大辱,甘臣妾,贬称号,损金帛,以难得之时为无益之事,可不为恸哭流涕哉!
《书》曰:「不作无益害有益」。
又曰:「朕志先定,询谋佥同,鬼神其依,龟筮协从」。
今欲巩固宗社,保守疆圉,安辑黎元,经画国事,若陛下不先定志,不去无益,其何以成功乎?
夫戎狄豺狼,不可保也。
自用兵以来,信使方至,兵辄随之,皆已然甚明之验,不待考诸古而可知;
况今虏酋之在京师者,方建镇南之号,增屯戍之守,置战舰,备糗粮,简双丁,无非为入寇之计;
而我乃日夕冀望和议之成,岂不惑耶?
恭惟陛下仁孝诚至,哀慕深切,则迎奉梓宫之使,不得不遣。
今既再往矣,梓宫之来杳然无期,而托以议和,虚费时月,使彼可决,何必纷纷为他说乎?
窃闻虏使方责我以招降之事,是求衅隙,岂非自取哉?
伏望陛下以越为心,以楚为戒,无忘大耻,无惑和议,坚心定志,一于图治,使政事修于内,兵将强于外,则虽不求而自和矣。
〔贴黄〕臣窃见虏使之来,所系甚大,内外臣僚章疏、劄子,皆论及此事者。
愿陛下悉以降付三省、枢密院,使辅弼大臣集侍从官预加熟议,使应酬之閒,不至失误,庶无后悔。
诗谱补亡序1070年 北宋 · 欧阳修
 出处:全宋文卷七二八、《郑氏诗谱补亡》卷首、《古今图书集成》经籍典卷一四一、《经义考》卷一○四 创作地点: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
《郑氏谱序》云自共和以后得太史《年表》,接于《春秋》而次序乃明。
今《诗》诸国惟《卫》、《齐》变风在共和前,馀皆宣王以后。
予之旧图起自诸国得封,而止于诗止之君,旁系于周,以世相当,而诗列右方,依郑所谓循其上而省其下,及旁行而考之之说也。
然有一君之世当周数王者,则考其诗当在某王之世,随事而列之。
如《鄘·柏舟》、《卫·淇澳》,皆卫武公之诗。
舟》之作乃武公即位之初年,当在宣王之世;
《淇澳》美其入相,当在平王之时,则系之平王之世。
其诗不可知其早晚,其君又当数世之王,则皆列于最后。
曹共公身历惠、襄、顷三世之王,其诗四篇,顷王之世之类是也。
今既补之,郑则第取有诗之君,而略其上下,不复次之,而粗述其兴灭于后,以见其终始。
若周之诗失其世次者多,今为郑补谱,且从其说而次之,亦可据以见其失。
在予之别论,此不著焉。